世界读书日 | 博物馆里的“石质史书”

时间:2022-04-23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主旨宣言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凡是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朋友们都知道,在博物馆里有一种的特殊的书籍:石质史书——墓志。

image.png


墓志是古代墓葬中的一种重要随葬品,是由地上墓碑演变而来的。

秦汉以来流行厚葬,碑志铭记非常盛行,王公贵族墓前立石柱建祠堂,还隽刻碑石立于墓前,介绍墓主传略,颂扬墓主“功德”,即墓碑。由于曹魏时期禁止厚葬并规定“不封不树”,墓地不起封土不立墓碑不植树木,因而人们就把墓碑埋入墓中,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体缩小而已。这时墓碑的形状并不固定,有作圭形的,有作竖长方形的,属于早期墓志的独有形制,且具有一定的等级性,是标榜墓主尊荣的重要随葬品。

image.png

西晋裴祗墓中的碑形墓志


南北朝后期墓志逐渐定型,多呈方形,以保护墓志文字的墓志盖开始流行,起初其形制与志石相同,后来演变为盝顶式。志盖初为素面,后来出现墓志盖题名正式出现,标志着墓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志盖多呈盝顶形,也有个别作龟形的。志文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文体,首先叙述死者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其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和葬地;志文后为四字韵语的“铭”,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唐代武朝后,墓志泛化为一种普通的丧葬道具,志盖题铭书体也转为以阴刻篆书为主。北宋以降,除盝顶式、平版式墓志以外,还有长版式(无盖,题铭与志文一体,类似碑形志)墓志,可视为特例。明代时还出现以铁条固定“一合”墓志的习俗。由于受到刻帖的影响,明清以来,墓志镌刻中出现了一种新形式一帖式刻墓志。民国以后,墓志之制逐步消亡。

image.png

北魏元巶墓志(复制品)

image.png

image.png

唐安菩墓墓志


一方墓志,详细记录了正史、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历史人物。解读墓志,我们可以了解墓主人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文学交游等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包括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以及社会文化风俗。墓志既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又是传世文献资料的补充, 可以说是一部重要的石质史书。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走进博物馆,去解读石质史书——墓志。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大家都在阅读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