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2
洛阳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代拟稿)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文物资源众多且分布集中,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三五”以来,全市文博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扛牢保护文物的使命担当,努力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和长足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
(一)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保护为主、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考古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文化产业、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持续探索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模式。《邙山陵墓群总体保护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隋唐洛阳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二里头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修编启动。谋划实施了一批保护展示项目,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九洲池和应天门遗址等重要保护展示工程相继建成开放,已经成为我市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和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初具规模;占地面积约1200亩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汉魏洛阳城重要遗址保护和空间格局展示效果彰显,占地1900亩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本建成;偃师商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取得新进展。先后投资60亿元,对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占压遗址的2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居民区实施整体搬迁,遗址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在此惊艳亮相,举世瞩目;搬迁占压二里头遗址核心区的560户村民和13家养殖场;偃师商城和汉魏洛阳城遗址周边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
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创新提升工程,完成《龙门石窟总体保护规划》修编,实施了潜溪寺、擂鼓台区域渗漏水治理、万佛洞区域综合治理和东山万佛沟修缮等项目,开展了西北出入口的环境治理和南部生态湿地工程建设,龙门石窟周边环境大为改观,龙门石窟遗产监测年度报告连续获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认真落实“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回洛仓和含嘉仓160号仓窖保护展示项目经过提升,实现全面开放。豫西石窟寺调查和隋唐大运河遗产调查取得新进展。2020年11月,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在洛阳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我市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东方博物馆之都”成为新的城市名片。201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将其写入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博物馆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目前,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02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2家,博物馆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主体多元、特色鲜明、门类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占地24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10月建成开放,年接待观众突破百万。“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契约文书博物馆、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仓窖博物馆、班超纪念馆、体育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牡丹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孟津、伊川、汝阳等县域博物馆抓紧建设。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建设稳步推进,博物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五年来,共举办、引进文物展览120余个。大力推进文物“走出去”战略,赴波兰、沙特、乌兹别克斯坦、韩国等地举办“洛阳唐三彩艺术展” 、“梦回布哈拉——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出土文物特展”等多个文物外展。着力打造精品展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华夏第一王都”、洛阳博物馆“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获得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多个文物展览获得省级奖项。为提供优质服务,讲好“洛阳故事”,通过参与河南省讲解大赛、举办洛阳讲解导游大赛,为优秀讲解员提供绿色通道直接解决事业编制,建设了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整合推出十条“东方博物馆之都”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文博研学基地,打造特色文创产品,扩大文物流通渠道,全方位叫响“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异军突起,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博物馆行业管理,组建了洛阳市博物馆协会。突出博物馆、纪念馆公益属性,不断扩大免费开放范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古都论坛,并升格为部省共办,已成为展示古都新形象,传播和提升河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国际品牌。五年来,我市博物馆、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五千万人次,为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文物资源分布点多、面广、线长,通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有了较大改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大幅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增至25个、省级传统村落77个。一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和老字号等新型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视野。“四有”工作日趋完善,完成 110余处数字化标志碑和200 余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牌树立工作。修订了《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国有单位登录可移动文物419918件(套),占全省总量的23.68%。编制了《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修缮工作实施方案》和多项文物保护单位单体规划,稳步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全覆盖。实施了白马寺清凉台、五花寺塔、安国寺、关林、“中共洛阳组”旧址等30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孟津卫坡、洛宁程家大院等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扎实有效。涧西工业遗产和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和修缮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开展了全市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工作,石窟寺、土遗址、古墓壁画的环境监测和技术保护取得新进展。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等世界文化保护和遗产监测工作成果丰硕,二里头遗址、万里茶道和关圣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稳步推进。
(四)考古和科研工作成果丰硕。五年来,我市文物考古和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精彩纷呈,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积极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信度,夯实了二里头遗址作为“华夏之源、最早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实施了栾川旧石器、苏羊遗址、徐阳墓地、万安山曹魏大墓、邙山陵墓群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取得多项重大考古成果。主动配合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了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回洛仓、新安汉函谷关等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的考古依据和技术支持。积极配合城乡基本建设项目开展考古工作,累计受理项目369项,勘探面积11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7万平方米,为我市城市轨道交通、新伊大街、二广高速改扩建等事关社会民生的省、市重点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新发现各类遗迹现象15000多处,包括衡山北魏大墓、孟津新庄烧窑遗址、老城金元时期城墙等多处重要遗址。参与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该项目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 2019 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朱村曹魏大墓、栾川龙泉洞旧石器遗址等多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省年度考古新发现。出版考古发掘报告、科研著作6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举办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隋唐洛阳城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隋唐大运河学术研讨会和“博物馆之都”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学术会议。与郑州大学合作组建了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博物馆之都研究院和郑州大学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文物保护考古学院,着力打造田野考古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专业技术队伍优势,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合作开展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拓展了新的考古工作领域。
(五)文物保护能力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始终严守文物安全工作底线,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大局稳定,无重大文物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修订完善了《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洛阳市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建立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网格化信息平台,完善文物安全督查、预警和应急机制;提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技防水平;坚决打击文物犯罪,严格文物行政执法,累计立案查处41起。
各级文物保护经费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十三五”累计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20亿元,市本级累计投入近百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治理。2016年起,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保障了一大批文物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更加完善。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文物局作为单列的市政府组成部门予以保留,并增设文物资源利用管理科,增加行政编制3名;偃师市文物管理部门得以巩固和加强。组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县级),增加50名全供事业编制;进一步理顺龙门石窟研究院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升格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新增15名全供事业编制;进一步加强文物执法力量,增设市公安局文物犯罪刑侦大队,编制10名,文物执法大队增加3名编制。新组建了仓窖博物馆、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等多个文物保护管理专门机构。
文物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构建“党建+扶贫+文物保护”模式,帮扶对象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于2017年率先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002元增加到9200元,村集体经济突破“零”收入,达到12万元。扶贫工作先进事迹在新华社和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相继报道。
文物工作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通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制度和要求,在全市文博系统形成了团结向上、风清气正、务实重干的优良作风,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十四五”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和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指导意见》等落地见效,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新形势新机遇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终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提升文化自信放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论述、对多个方面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遗址保护和古都城市发展明确了路径。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大运河文化带”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文化、河洛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夏文化研究传播和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洛阳叠加。
省委、省政府强调洛阳要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新引擎,支持我市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东方博物馆之都”,为我市加强华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创文物事业发展改革新局面,擦亮“古今辉映,诗和远方”城市名片,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争取到2025年,文物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安全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文物机构队伍日益优化,考古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化,着力推动文旅文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文物工作在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
——以大遗址保护利用为平台,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矩阵。加快推进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健全大遗址预防性保护机制,全面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政策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创产业。到2025年,实现重点大遗址基础信息一张图,二里头、偃师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建成2-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
——以“东方博物馆之都”为抓手,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进一步提升现有博物馆展陈水平,建成开放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等精品博物馆,支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10家,建成15家精品博物馆,博物馆万人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体系更加完善。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博研学品牌更加成熟,特色文创品牌产业链更加完整,“东方博物馆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持续办好世界古都论坛,扩大河洛文化国际影响力。
——以龙门石窟为载体,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以龙门石窟为龙头,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开展中原地区石窟寺普查登记,全面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建设龙门石窟博物馆、数字展示中心和文物保护中心,整体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展示水平。
——以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持续推进我市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构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夏文化研究传播,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大运河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提升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水平。全面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争取2023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积极做好“关圣文化史迹”和“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作。建成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和龙门数字展示中心。依托回洛仓遗址,建设隋唐大运河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强化创意引领、发挥市场作用、提升传播能力,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打造文创产业发展的旗舰劲旅,提升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修订完善《二里头遗址保护规划》《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东周王城遗址保护规划》《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全面提升现有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持续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探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好“盛世隋唐”牌。规划建设曹休墓博物馆,依托西朱村曹魏大墓建设洛阳考古博物苑。建成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推进邙山陵墓群、东周王城和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保护工作。
3.“东方博物馆之都”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开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万里茶道博物馆、安菩纪念馆等;支持工业遗产博物馆、客家之源纪念馆、牡丹博物馆、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伏牛山中医药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建设,推动栾川、汝阳、洛宁等县域博物馆建设,实现县域国有博物馆全覆盖;继续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提升开放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古墓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打造15家精品博物馆。积极推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的评估定级工作,力争进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利用5G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每年举办、引进临时展览不少于50个,每年举办社会教育活动200场以上,力争博物馆年参观量突破1200万人次。
4.文旅融合发展工程。立足世界文化遗产、五大都城遗址、近现代革命和工业遗产等特色资源,以国际视野把握全国格局,凸显特色优势,加强统筹和区域协作,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组织开展文博研学基地创建活动,科学开发博物馆、遗产地、考古工地研学旅行产品,打造《五都荟洛》、《最早中国》等精品研学课程;与教育、文旅部门合作,出台研学旅行激励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文博单位青少年服务部门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博研学品牌。支持文创产业发展,推动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创产业自身造血功能,打造“盛世隋唐”、“东方博物馆之都”等特色文创品牌。
5.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实施五大系列25项文化遗产项目,全面推进洛阳地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展示,建设黄河文化遗址核心区廊道地标工程。
6.文物保护基础建设工程。重点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护管理,高质量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到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1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新增30处。编制和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争取实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覆盖率超60%,实现全市域重要文物资源一张图。完成山陕会馆西跨院腾退和保护修缮,实施濒危文物点维修保护,重点开展白马寺、福昌阁、史家大院等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完成30处古建筑保护维修方案的编制,实施20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继续做好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推进洛宁、孟津、新安、嵩县等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一步丰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积极参与新一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7.革命红色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开展全市革命红色文物普查登记。完成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改造提升和旧址东跨院腾退修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建成开放“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新馆。实施红二十五军革命文物普查和保护工程。依托吴佩孚司令部旧址,建设洛阳抗战纪念馆。
8.文物考古和科研提升工程。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考古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做好二里头遗址、偃师古城村遗址、栾川旧石器遗址、宜阳苏羊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以及回洛仓和漕运水系、宜阳韩城遗址等考古调查工作;建设中心文物库房和全市文物与考古发掘数据库平台;积极申报各级文物考古新发现,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积极开展论坛、沙龙等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学术话语权;持续推动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各地市以及境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拓展业务范围。
9.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工程。以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重点,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博机构的合作,拓展文物展览交流渠道。充分发挥队伍和技术优势,探索推动境外联合考古勘探和发掘。持续提升世界古都论坛影响力,打造“国家级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建设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
10.文物保护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持续做好大遗址保护展示等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文物管理体制机制,扩充人才队伍,提升文物保护能力,确保文物本体严格保护。支持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报批,支持交通枢纽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建设,重点推动正平坊项目、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整体区域保护利用项目等的报批工作。落实建设工程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前置要求,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以及各区政府,推动“净地出让”;进一步简化文物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长。
11.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程。推动《洛阳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不断优化文物保护利用机构专业队伍,增强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探索文博单位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文博单位作为试点建立研发中心,推动文博单位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盘活文博科研资源,加强自身造血功能,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12.文物安全执法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法规和制度体系,健全文物安全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市、县、区党委议事日程和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提升文博单位“三防”水平,强化文物安全装备建设,每年争取实施6个以上“三防”项目,每年投入20万元提升文物安全装备水平。深化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常态化文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开展田野文物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盗窃、盗掘、破坏文物等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严格文物安全行政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文物监督执法巡查模式,加强对文物法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文物安全违法档案,将文物安全信用纳入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普及文物安全常识,深化文物安全教育培训。完善文物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出台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做好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健全文物安全风险评价预警机制,探索推进全市文物安全预警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重点项目
1.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该项目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带”战略重点工程,位于老城区瀍河入洛河西北角,占地47.7亩,建筑面积约3.3万平米,总投资约5.8亿元。202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已于2022年5月建成开放。
2.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该项目位于孟津区平乐镇,汉魏故城遗址内城西城墙外。占地面积约220亩,建筑面积约3.2平方米,估算总投资6.28亿元。计划2023年上半年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10月建成开放。
3.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提升龙门石窟研究院管理层级,完善部门设置,充实专业技术队伍,依托龙门石窟,整合区域石窟寺资源,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
4.隋唐大运河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依托回洛仓遗址,建设集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综合行政办公、游客服务中心,以及配套停车场、广场及相关服务设施等为一体的保护展示中心。系统展示中国仓储文化发展史及仓窖考古发掘成果。
5.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宫城区重点实施玄武门遗址、九洲池二期保护展示工程,并对宫城城墙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凸显轴线,勾勒轮廓;历史轴线区域,继续实施天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重现隋唐洛阳城历史轴线的恢弘气势;洛南里坊区,以正平坊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保护性恢复里坊。
6.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太极殿、显阳殿、神虎门、内城西明门至青阳门大街、铜驼大街南段、内城阊阖门至建春门大街、内城东城垣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提升遗址公园环境景观和服务接待能力。同时,开展洛南礼制建筑遗址群保护展示详规修订和上报审批工作,启动保护展示前期工作。
7.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对回洛仓遗址进行本体保护、展示与环境提升,补充展示道路、沟、仓窖城墙等,整治道路及植被景观,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文物库房和文物遗产监测与保护中心,搭建遗址公园智能管理平台。
8.偃师商城考古遗址公园。持续做好偃师商城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在完成一期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启动二期项目,主要对鸿池水系、东城墙、小城北城墙和西三城门实施保护展示和景观绿化,整治面积约425亩。
9.邙山陵墓群保护展示工程。依托曹休墓、西朱村曹魏大墓保护展示,建设专题博物馆;进一步加大遗址和墓葬保护力度,重点实施新庄东汉烧窑遗址保护展示,北魏孝文帝长陵陵园遗址,北魏孝明帝定陵和宣武帝景陵,西晋崇阳陵、峻阳陵陵园遗址,班超墓等本体保护工程。
10.古墓博物馆和北魏宣武帝景陵保护整体提升。一期主要对地下部分实施加固和防渗漏工程,对壁画陈列厅和历代典型墓葬区进行陈展和综合提升,对地上部分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馆区技防、消防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等,已于2022年9月完工并重新开放。为完善馆区周边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建议相关部门对馆区外部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并建设游客中心和停车场、卫生间等相关配套设施。
11.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综合提升。对博物馆现有文物展柜、灯光设备、展厅地砖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扩大展示面积,丰富展示内容,同时着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开展天子驾六遗址本体实时监测、三维全景扫描、三维建模等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文物数字资源库,利用数字资源进行遗址和文物展示整体提升,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统一化、科学化管理,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打造精品博物馆。
12.洛阳博物馆综合提升。对洛阳博物馆常设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洛阳唐三彩展”、“石刻艺术展”等6项专题展览进行展陈提升,加快智慧化博物馆建设,突出洛阳历史文化在黄河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洛阳在奠定中华文明之源以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影响。提升文物库房和基础设施硬件水平,配置环境温湿度调控系统、有机质文物库专用恒温恒湿典藏柜及环境多参数监测终端设备,更换展厅和办公区老旧空调系统,更新屋顶锈损钢架及外挂石材,维修停车场和环主楼人行路等。
13.万里茶道博物馆。依托山陕会馆古建筑,设置洛阳与万里茶道专题展览,建设万里茶道博物馆,并进行综合改造提升。估算总投资250万元,展陈面积600平方米,计划2023年4月建成开放。
14.洛阳市中心文物库房。改善馆藏文物存放环境,加强文物藏品保护研究,建设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资料整理、保护修复、后勤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标准中心文物库房。拟选址于伊滨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3亿元,计划2024年底建成投用。
15.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洛宁河底张氏旧宅、上戈乔家大院、底张草庙岭民居等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维修工作。
16.老城历史街区古建修缮。对老城历史街区范围内安国寺天王殿、河南府城隍庙、林家大院、史家大院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打造洛阳传统文化旅游新亮点。
17.涧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2号、10号和11号街坊保护修缮工程为基础,充分盘活利用工业园区、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闲置老旧厂房等开展工业遗产游,打好“工业遗产牌”,推进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和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
18.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和近年新发现文物资源为基础,完善全市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密度特征等基础数据,构建洛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一张图”。
19.全市文物预警监控信息化平台。依托“智慧城市”、“天网工程”、大数据中心等,对接文物安全监控、公安PGIS等信息资源,构建洛阳市文物安全预警监测平台,加强重点文博单位和重点部位的安全动态数据采集,实现全市文物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并逐步推动文物行政执法信息网上公开、网上查询,不断提升文物安全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0.河南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平台。以国家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为依托,全面调查省内古代壁画资源,建设“河南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平台”,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辐射河南乃至全国的古代壁画保护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管理。健全完善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市、县级政府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和安全监管机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文物行政工作和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程序。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员和文物保护志愿者的扶持奖励政策。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市文博研究机构,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完善人才招录、培养和引进政策,充实地方和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力量,增加人员编制。继续推进与郑州大学、上海大学、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联合培养文物博物馆人才的工作机制。
(三)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文物博物馆经费的机制,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市、县政府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对非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的资助扶持政策。继续发挥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河洛文物保护基金会作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文物博物馆事业进行公益性捐助捐赠。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和监督审计工作。
© 2018-2022 THE LUOYANG MUSEUM OF ANCIENT TOMBS 洛阳古墓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12418号-2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Powered By:数字时代
© 2018-2022 THE LUOYANG MUSEUM OF ANCIENT TOMBS 洛阳古墓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12418号-2 Powered By:数字时代